“我对世界文明的发达是很感有兴趣滴,同时我希望世界文明的发达更增近人类的幸福~~~~”
卡——
“再来一遍?行吗?”
“我对世界文明的发达是很感有兴趣滴,同时我希望世界文明的发达更增近人类的幸福~~~~”
审核中,视频暂时无法播放:转码进行中
看这段溥仪录制的小视频,我这个汗啊~~虽然这位末代皇帝还是挺配合摄影师工作的,但是这表情、语气可太僵硬了!当然,在摄影机刚刚发明不久的几十年前,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了。今天,把您揪上去,没准还不如小皇帝说得溜呢!
不过,今天不是想跟您讨论台风的问题,而是想讨论一下,溥仪的这口北京话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啊?看来这北京话和普通话差别还真不小啊!
推广普通话,雍正皇帝败下阵
雍正皇帝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有时候方言之间听起来跟外语差不多。雍正皇帝就深受其苦,每次召见广东、福建的大臣,君臣之间都大眼瞪小眼,鸡同鸭讲。
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召见了一名叫做许松佶的福建官员。召见后,雍正对他大为好评。主要因为许松佶说话,雍正居然听懂了。雍正给出的评语也够让人尴尬的,他说许松佶“不似福建人”。这个“不似”大概主要是说话不似。几天以后,雍正颁下圣谕,不会说官话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下子可难到了天下举子。那么什么是官话呢?清代官话教材《正音撮要》中解释,“除各处乡谈土语、习俗侏漓不计外,其能通行者,是谓官话”。
这听起来跟现在的普通话定义相差甚远。现代“普通话”是全国通用标准语言;清代“官话”却有地域性。南京的官话与北京的官话可差老鼻子去了,到底哪个算正宗?清朝没解决这个问题,官话推广自然也不成功。
普通话不是北京话
民国年间,中国各地方言交流起来还是非常困难。语言学家周有光记得,解放前他在欧洲遇到几个中国老乡。一个广东人,一个福建人,一个上海人,三个人在外国说中国话说不通,最后只能讲英语。
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就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明确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语。
其实,您听溥仪说的话就能发现,他说的北京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在语音、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北京话把“邮局”的“邮”,读作一声。“办公室”的“室”,读作三声;“附近”的“附”读作三声。北京话当中还有一些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说成“汉”。这下你明白为什么很多台湾演员将“我和你”说成“我汉你”了吧?
北大的孔庆东调侃,北京人说话爱吃字儿,比如把西红柿说成“凶柿”;涮羊肉叫“霜肉”;花生豆,就叫“欢豆”;口香糖,就叫“烤恩糖”;摄像头,就叫“上头”;洗衣粉,就叫“洗粉”;北京大学,就叫“本大学”。北京人把“”叫“天门”。您要是自作聪明以此类推,准以为北京人把“地安门”叫“地门”。错啦!“地安门”不叫“地门”,叫“电门”。
孔庆东断言:不论您的普通话多么好,只要不懂“吃文”的秘诀,一到北京准被认出来。您也留个言说说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吧!
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全书由《燕京胜迹》《美哉中国》与附录三部分组成。
《燕京胜迹》初版于年,由胡适作序、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德龄公主参与撰文。共收录北京建筑风景照片70张,其中手工上色照片12张,展出中国宫殿庙宇华丽的色彩。在年的华辰影像拍卖中,本书以10万元的高价成交,堪称20世纪20年代*精美的摄影集之一。
《美哉中国》初版于年,共收录中国各地*艺术性的照片42张。其中一张天空映衬下的竹叶照片,显示出摄影师的功力完全不亚于欧洲任何一位大师。
附录部分包含《天坛》和《常见之华人容貌》两本相册。《天坛》共收录27张天坛主题照片,其中袁世凯祭天的数张照片十分珍贵。作者约翰·詹布鲁恩为袁世凯祭天大典的官方摄影师。《常见之华人容貌》初版于20世纪20年代,收录了摄影师卡特的24张中国人肖像照,记录了当时底层人民的生活百态。
作者简介
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ClarenceWhite,—),年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4岁时跟随父母回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祖父母是的时兆出版集团的创始人。受他们的影响,很早就接触到了出版和摄影。年秋,他来到中国,与孪生弟弟詹姆斯·亨利·怀特一起在北京一所语言学校学习,被民国总统引为座上宾。后至上海,在家族企业——时兆出版社任艺术总监,并成立怀特兄弟艺术公司,指导和培训中国的艺术家。在华期间,他与弟弟一起,拍摄了余张展现中国建筑与风景的照片,先后出版了《燕京胜迹》(年)、《美哉中国》(年)两本摄影集。
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HenryWhite,—):早期经历同哥哥一样。他于年来到中国,离开北京后,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师,同样任职于上海时兆出版社。他和妻子一起在北京、上海生活了8年。
赵省伟:《西洋镜》《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丛书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自年起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
赵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主要从事英汉翻译工作。
于洋洋: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现就职于沈阳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