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普通话不是北京话,再说一遍末代皇帝亲自 [复制链接]

1#

“我对世界文明的发达是很感有兴趣滴,同时我希望世界文明的发达更增近人类的幸福~~~~”卡——“再来一遍?行吗?”“我对世界文明的发达是很感有兴趣滴,同时我希望世界文明的发达更增近人类的幸福~~~~”

看溥仪录制的小视频,这个汗啊~~虽然这位末代皇帝还是挺配合摄影师工作的,但是这表情、语气可太僵硬了!当然,在摄影机刚刚发明不久的几十年前,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了。今天,把您揪上去,没准还不如小皇帝说得溜呢!

不过,今天不是想跟您讨论台风的问题,而是想讨论一下,溥仪的这口北京话怎么听着那么别扭啊?看来这北京话和普通话差别还真不小啊!

推广普通话,雍正皇帝败下阵

雍正皇帝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有时候方言之间听起来跟外语差不多。雍正皇帝就深受其苦,每次召见广东、福建的大臣,君臣之间都大眼瞪小眼,鸡同鸭讲。

雍正六年,雍正皇帝召见了一名叫做许松佶的福建官员。召见后,雍正对他大为好评。主要因为许松佶说话,雍正居然听懂了。雍正给出的评语也够让人尴尬的,他说许松佶“不似福建人”。这个“不似”大概主要是说话不似。几天以后,雍正颁下圣谕,不会说官话的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这下子可难倒了天下举子。那么什么是官话呢?清代官话教材《正音撮要》中解释,“除各处乡谈土语、习俗侏漓不计外,其能通行者,是谓官话”。

这听起来跟现在的普通话定义相差甚远。现代“普通话”是全国通用标准语言;清代“官话”却有地域性。南京的官话与北京的官话可差老鼻子去了,到底哪个算正宗?清朝没解决这个问题,官话推广自然也不成功。

普通话不是北京话

民国年间,中国各地方言交流起来还是非常困难。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记得,解放前他在欧洲遇到几个中国老乡。一个广东人,一个福建人,一个上海人,三个人在外国说中国话说不通,最后只能讲英语。

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就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会议明确定义,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语。

其实,您听溥仪说的话就能发现,他说的北京话跟现在的普通话,在语音、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北京话把“邮局”的“邮”,读作一声。“办公室”的“室”,读作三声;“附近”的“附”读作三声。北京话当中还有一些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说成“汉”。这下你明白为什么很多台湾演员将“我和你”说成“我汉你”了吧?

北大的孔庆东调侃,北京人说话爱吃字儿,比如把西红柿说成“凶柿”;涮羊肉叫“霜肉”;花生豆,就叫“欢豆”;口香糖,就叫“烤恩糖”;摄像头,就叫“上头”;洗衣粉,就叫“洗粉”;北京大学,就叫“本大学”。北京人把“天安门”叫“天门”。您要是自作聪明以此类推,准以为北京人把“地安门”叫“地门”。错啦!“地安门”不叫“地门”,叫“电门”。

孔庆东断言:不论您的普通话多么好,只要不懂“吃文”的秘诀,一到北京准被认出来。您也留个言说说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区别吧!

来源:北京日报新媒体旧京图说

编辑:TF

转载:北京日报旗下新媒体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