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170090.html又到一年高考时!今天(6月7日),年全国高考正式拉开大幕。据统计,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从年恢复高考至今,40多年过去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依然在神州大地上演,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在中欧这所全球顶尖的商学院,就有不少因高考而改变人生轨迹的教授,其中不乏当年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今天故事的主角是赵欣舸、杨蔚两位中欧教授,他们虽分属70后、85后两代人,却都因高考而拥有了更加精彩的人生。在时代的洪流中,学有所成的他们选择回到故土执掌教鞭,继续用自己的知识影响中国的商业世界。
赵欣舸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
副教务长
杨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管理学助理教授
“高考第二天,我看了‘贾府抄家’”
“我当时其实考砸了一门。”回想起34年前的高考,赵欣舸教授印象最为深刻的依然是自己“考砸”的部分。那一年,他以超过分的成绩(年高考文科满分为分)成为了黑龙江省的文科第一名,也就是人人钦佩的“高考状元”。
“政治满分分,我大概只考了70多分,印象中好像只比全校平均分多一分。”已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的赵欣舸笑着说。至于“考砸”的原因,赵教授仔细分析了当年的各种情形,得出了一个令人捧腹的结论——可能是因为看了“贾府抄家”。
年,电视剧《红楼梦》火遍大江南北。正巧在高考那段时间,这部电视剧即将大结局,当时未满17岁的赵欣舸看到了“贾府抄家”的剧情,心里久久不能平复,“在我的印象中,前一天晚上刚好电视上在播这一段,我当时看了心情不是很好,第二天的政治考试没考好,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那是燃烧着理想和激情的年代,当时中国恢复高考已满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持续吹拂着崛起中的城市。新一代的年轻人期待着展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而中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们则刚刚呱呱坠地。
当赵欣舸不负众望地进入北京大学攻读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时,中欧管理学助理教授杨蔚刚刚出生。与赵教授的“小插曲”不同,北京姑娘杨蔚的高考之路可以说是波澜不惊,在她看来从备考到考试其实是一段单纯又愉快的经历,“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套路,只要分数超过一定的分数线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很享受做难题的过程”。
18年后的年,杨蔚沿着赵欣舸的路同样走进了北京大学,并成为了拥有经济学与英国文学双学士学位的“学霸”。这一年正值“十五”时期的最后一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整个中国都在朝气蓬勃的发展之中。
“别人家的孩子”也有烦心事儿
不管是70后的赵欣舸,还是85后的杨蔚,他们无疑都是大家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成为了别人艳羡的“高考状元”,赵欣舸教授“凡尔赛”式地坦言这一切其实都在意料之中,“客观地讲,我当时是有一定预期的,我的同学也对我有此期待,很多人对我的毕业寄语都是‘高考夺魁’”。
当然,天赋是一方面,文科状元并非仅仅是运气而已。在父亲的影响下,赵欣舸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四大名著,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他回忆,自己在小学时就读了《水浒传》,后来进入初中又相继读了《西游记》与《三国演义》。“《红楼梦》我是高中时读的,因为我家里不允许我初中读这个”,赵欣舸略显无奈地说。
上世纪80年代,物质生活远不如现在这么丰富,高考期间的一盘西红柿炒鸡蛋已经算是赵教授心中的顶级美味,“当时7月的哈尔滨蔬菜还没上市,西红柿还是我父亲出差从北京买回来的”。上世纪80年代,同样也没有多少课外教育机构和辅导班,赵欣舸当年仅仅上过一个英语培训班,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学校上课与复习。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种辅导班蜂拥而至,高考真正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杨蔚是在进入到高中之后,才意识到这种竞争的激烈,“其实我当时压力挺大的,每天上学要跨越大半个北京城,路上要花费1个半小时的时间。有时候在课堂上实在太累了,就睡着了”。
如今,有关高考的画面已渐渐地淡去,但杨蔚始终记得高三第二学期的那个夜晚,当时班里的学生都在埋头苦学,隔壁班的语文老师忽然走进来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今天晚上的月色很好,可以出去走走。“当时并没有同学真正出去看月色,但是大家都体会到了那种轻松的感觉,这对缓解我们焦虑和紧张的情绪非常有用。”
高考并非一锤定音,能力更加重要
每一代的高考考生都有不同的压力,也都有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小确幸”。
天资聪颖的赵欣舸在学习上没有遇到过太大的压力,几乎每次考试都在班级名列前茅,“没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情况”。在进入大学之前,他甚至没有晚于晚上9点才睡觉的情况。以至于刚进入北大时,他对晚上11点熄灯的规定颇为不满,“这也太晚了”。
当然,成为全省第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赵欣舸教授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霸”。在高中时,赵教授就担任过班长和学生会主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斜杠青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不仅酷爱历史与文学,还喜欢作诗、唱京剧和看球赛,尤其喜欢一些传统京剧名段,比如麒派的《追韩信》《鸿门宴》等。
年中欧年会上,赵欣舸教授演出《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唱段
与赵教授相比,杨蔚的高中生涯并没有那么“轻松”。当时她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班上集结了几乎全北京的精英学生,“我的同桌就是北京市的高考状元。”在强手如云的环境中,杨蔚总能找到一套自我激励的方法,比如在午饭时间去旁边的稻香村买点心,偶尔逛逛唱片小店,买一些在做题时播放的CD,“这样我就觉得学习没那么苦了”。
和大多数85后一样,杨教授也喜欢听周杰伦、孙燕姿、艾薇儿、林肯公园、绿日等歌手或乐队的歌曲,有时她也会听一些重金属摇滚,“我觉得听这些可能会比较提神,因为有时候太困了,鼓点一上来就能让自己清醒一点”。
回顾那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杨蔚教授想要与18岁的自己来一次隔空对话:“我会告诉自己不要太介意能否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对能力的锻炼。人生的道路很长,高考并非是一锤定音,我们有很多道路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得到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头顶“高考状元”的光环,赵欣舸教授也感受到了一种甜蜜的负担。这个头衔让父母为他感到骄傲与自豪,也对他人生的道路产生过帮助,但也会让外界产生“质疑”——高考状元是否等同于高分低能?对于这个问题,赵教授也反思过,为什么这么多高考状元,很少有成为政界领袖、商界大腕以及学界翘楚的,“只能说在某一个阶段,你可能学习比较用功,有一定的天赋,也比较幸运,如此而已”。
赵欣舸教授去年50岁生日时所作的感怀诗
不做“井底之蛙”,寻找最擅长的事
如果说高考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站点,那么大学则是我们“睁眼看世界”的开始。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有一个感觉,就是我好像什么东西都想明白了,上大学对我来讲就是走个形式。”等到真正进入大学后,17岁参加高考的赵欣舸才意识到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只瞥见了整个世界的一隅,而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知识其实自己并不掌握。
在赵欣舸进入大学的那几年,改革开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开展了各种关于改革的大讨论。那时,中欧终身荣誉教授吴敬琏提倡价格改革,而北大经管系主任厉以宁则提倡股份制改革。两位教授支持改革的路径不一样,引发了很多讨论,“他们每次作报告总是人山人海,大家都如饥似渴地听着,汲取知识,这的确拓宽了我的视野。”
年夏,杨蔚教授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
奥斯汀分校商学院毕业,并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21世纪的大学生有着更为优渥的生活和更宽广的见识,但他们同样要面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竞争形势。走入大学校园的杨蔚立刻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的优秀,她认为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于是,杨蔚在学习英国文学专业的同时攻读了经济学专业,后来又在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获得金融学和管理学两个硕士学位。这段经历令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更喜欢去了解与企业相关的事情,这也是我后来读博选择战略管理专业的原因”。
教书育人,改变世界的一种方式
无论是哪个年代,出国留学都是不少有志青年的一条通路,赵欣舸和杨蔚也不例外。
上世纪90年代初,出国留学还不像如今这么普遍,但却一直在赵欣舸教授的计划中,“当时也没有什么互联网,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希望能出去看一看。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其他方面,我都希望能够打开一扇窗,去开拓一下自己的视野。”
从雪城大学硕士到西北大学博士,再到在威廉与玛丽学院商学院任教,赵欣舸教授在美国一待就是13年。每当被问及回国的原因时,赵教授总是和别人开玩笑称是因为威廉与玛丽学院没有一个像样的中餐馆,他在那里教了6年书实在忍不了了。
赵欣舸其实本就没有在美国一直留下去的念头。而令他真正下决心离开的,还是祖国的繁荣发展。21世纪初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申办北京奥运会、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经济增长率达到8%......“看到国内蒸蒸日上的景象,我也希望能够参与进去”。
年,赵欣舸教授访问了刚刚成立十年的中欧。第二年,他又买了一张归国的机票,正式开启中欧生涯,这一待就是近16年。在他的内心,理想主义的火苗从未熄灭,而教书育人正是他延续理想、改变世界的方式。“我也教过几千名学生了,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对社会产生了影响。”
赵欣舸教授来中欧的那一年,18岁的杨蔚正忙于备战高考。而今年夏天,她也即将启程从美国回到国内,正式加入中欧。如果说赵教授回国是为了参与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那么杨蔚则是为了走出象牙塔,将自己对大数据的研究运用在企业的创新与竞争的实践中。
“我们自身有一定的智慧和幸运之处,但如果没有国家的发展与转型,我们不会有机会去高考、去海外留学,也不会有机会再回到故土,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身处时代的大潮中,我们这些人更多地是借着潮头的力量顺势而为,也希望未来在浪潮中继续前行。”赵欣舸感慨道。
采编
李琼
回顾高考,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