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顺高通讯员侯俊南姜雅静杨梵8月的海阳东村街道凉山后村,迎着尚未退去的暑热,村民李波又忍不住来到了西山,这里有他放不下的牵挂——正在建设的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区别于传统的农民形象,李波一身休闲打扮,背着手、踱着步,东走走西看看,与忙碌的建设场景相比显得格外气定神闲。“以前自己用土棚种西红柿,质量不稳定产量也不高,辛苦一年卖不几个钱,现在村里统一建了智能大棚,不用自己干还有分红,真是赶上好时候了!”李波说,种了半辈子地,从来没想到自己不沾土、不弯腰、不流汗就能把钱装进腰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海阳市委宣传部获悉,现如今农民变成了“股东”,源自凉山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创新尝试。凉山后村是贫困村,有贫困户43户77人。虽靠近城区属于城中村,却因产业薄弱、老龄化突出、内生动力不足,村里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周边村庄。再加上处于城乡接合地带,一边是耕种不足以自给,一边是丰富的就业机会,逆差之下,中青年劳动力流失矛盾加剧,凉山后村迟迟跳不出发展的怪圈。“要想改变,就要培植村内产业,吸引劳动力回流,才能打破壁垒寻求生机。”凉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小清很快找准了问题根源,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确定了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形式,带领村民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工作思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中青年返乡创业。基础薄弱,起步何其艰难。一个产业从无到有,面临着资金、项目、用地、技术、销路、效益等等诸多挑战和考验。抱着脱贫致富的信念,于小清和党支部成员四处看项目、找企业、跑资金……经过多方考察,去年7月,凉山后村最终与海阳市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以村集体协调土地、公司负责技术管理、社员入股分红的模式,成立了海阳市正德果蔬专业合作社,建设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打造品牌西红柿种植基地,探索内生性、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新路径。来到凉山后村西山,一座座“豪华版”蔬菜大棚已初具雏形:钢架结构高高耸起,新型保温材料浇筑成墙,空间跨度大而广阔,错落有致镶嵌在绿水青山的画卷中。“一个大棚占地3亩,今年先上6个。一棚西红柿一茬产量就有5万斤,一年两茬,年销售额能达到万元。”海阳市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说,公司从事西红柿种植销售已有6个年头,拥有成熟的种植技术,在北上广高端市场也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谈及未来发展前景,李林胜券在握。眼下,4座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已经建设完成,吸引了70多户社员入股,西红柿苗年底便可结果上市,合作社社员当年就能领到收益分红。为实现蔬菜产业整体提档升级,凉山后村还流转了余亩土地,计划3年内分期建设50个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采取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经营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入社致富。“建设西红柿种植基地只是个支点,我们要放大良好生态和地理位置优势,发展观光采摘生态旅游,撬动农旅三产融合,实现村内产业全链条发展。”于小清介绍道,在流转土地利用的“空窗期”,村合作社新上了多亩苗木基地,栽植了20多种高端绿化树种,在实现苗木产业盈利的同时,高标准打造村内采摘旅游景点,招徕游客“吃住游”消费,带领村民摆脱贫困、持续增收。富起来的村集体没有忘记村民,合作社设立了专门公益金用于贫困户帮扶;村内平整干净的硬化路面通到家家户户;依托村南河边的百年五柳同根树,精心打造的“五福文化”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每到傍晚广场舞跳了起来、大秧歌扭了起来,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除此之外,安装净水设备、电线全路更换、村庄卫生保洁等工作的开展,都让村民的生活品质逐步提升,获得感不断增强。如今,凉山后村产业框架跃然而出,村内环境焕然一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犹如一股催化剂,孕育出了各美其美的经济之花,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增长动力,中青年返乡渐成趋势,为昔日的“老龄村”带来勃勃生机。“一回来就加入了合作社,计划借鉴城市绿化思路,在通往西红柿基地的路边打造桂花、牡丹观赏园,把大口井变成荷花池,让我们村成为美丽有诗意的旅游景点。”村民邢明军曾离乡十余年,一直在大连从事苗木管理工作,得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他带着资金和技术回乡,准备大干一场。和邢明军一样,越来越多在外奔波的村民选择“归巢”,或是看好产业前景出资出力“反哺乡梓”,或是被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倦鸟归林”,不论如何,人们曾急于逃离的凉山后村,又撩拨起游子回归的心,重新变得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