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网讯(通讯员张丽丽)俗话说:“好厨师一把盐”,“无盐不出味儿”。美食往往也意味着盐分的增加。但是,“贪咸”的后果就是血压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还能增加肾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减盐是成本低又有效的手段。若每人每天少吃6克盐,每年可以避免36万人死于脑卒中和冠心病,减少亿以上的直接医疗成本。
目前我国居民每人每天平均吃10.5克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2-3岁幼儿不超过2克,4-6岁幼儿不超过3克,7-10岁儿童不超过4克,65岁以上老人不超过5克。《健康中国行动(-)》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摄入量是5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的推荐量指全部食品中的含盐量,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盐。
少盐淡而无味,“贪咸”又伤不起,怎样才能美味又健康呢?别担心,营养君来给您支招:
窍门一:充分认识到多盐危害,坚信少盐更健康,下定决心减盐。
窍门2:慢慢减盐,坚持减盐,逐渐养成饮食清淡的好习惯。在当前摄入量的基础上,设定阶段性的减盐目标,最终达到每人每天5克的食盐用量目标。
窍门3:正确使用限盐勺、限盐罐等定量工具。限盐勺一般有2g、6g的。每平勺的量正好是2克或6克。限盐勺可配合限盐罐使用,把一日三餐一家人的用盐量一次性装入限盐罐里,烹调时只使用限盐罐用盐。这样能很好地把握全家人一天的用盐总量。但是家里没有这些定量工具怎么办?可以用家中常用的工具量取,如一个啤酒瓶的盖子,平平装满盐正好是6克,一个矿泉水瓶盖可装10克盐,一个牙膏盖装满就是2g。也可以总量控制,一袋盐克,记录购买时间,用完时间,根据家里就餐人数,计算人均用盐量。
窍门4:学会少盐烹调技巧。
1.菜篮子里限盐。尽量不买或少买酱腌菜、豆腐乳和豆瓣酱等高盐食品。用榨菜、腌制食物等做烹调原料时多用水冲洗、浸泡,或在开水中焯煮后再使用。
2.多用蒸、煮、炖、焖、拌、急火快炒等烹调方式。
3.尽可能少放盐,减少味精、酱油、豆瓣酱等含盐高的调味品用量。
4.用食材替代盐。放点辣椒、花椒、葱、姜、蒜等炝锅,多用醋、柠檬汁、菠萝汁等调味,替代部分盐和酱油。但是糖会掩盖咸味,应少放或尽量不放。
5.肉类要适量。肉类烹调时用盐较多,应适量用肉类,可用蔬菜来调味,每天的餐桌上备一些西红柿、黄瓜、萝卜等可以生吃的蔬菜,既保证蔬菜摄入量,又减少盐的用量。不是每道菜都需要加盐。
6.出锅前放盐。较少的盐即可有明显的咸味。凉拌菜吃前再放盐。先品尝后再决定放多少盐。
窍门五:多吃蔬菜水果,不喝菜汤,少吃零食,少外出就餐。
1.多吃蔬菜水果,吃完菜最好把菜汤倒掉,减少盐的摄入量。
2.零食多为高盐食物,饼干、冰淇淋等甜味食品也都含盐,应少吃。
3.尽可能减少外出就餐,如必须外出就餐,尽量选择低盐菜品,主动要求少放盐,多喝水少喝汤。如果饭菜过咸,可以准备一碗开水,冲泡后再吃。
窍门六:学会看食品标签,拒绝高盐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