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全面实施。不少地方,都将家庭烹饪作为小学生的必修内容。为激发学生兴趣,展示劳动教育成果,不少地方便开展了小学厨艺大赛活动。
陕西西安一小学生苏某选用的食材是元一只的帝蟹,画面中,小苏手法娴熟,摆盘精美。但是,视频流出后,却有网友说,这种做法极不妥。
家长想让孩子赢得比赛的想法值得理解,但应该引导孩子在厨艺方面别出心裁、搞出创意,而不能拿元一只的帝蟹这样的高端食材引人眼球;这种做法的整体价值观有待商榷,对自己的孩子来说,会助长其养尊处优的优越心理,对其他孩子来说,容易引发他们的攀比心理,兹生虚荣心。
平湖一柱是名教师、一名乡村教师,元的帝蟹长什么样从来没见过。但对于网友对小苏及家长的评论却并不赞同:
首先,厨艺大赛,如果不是现场,没有规定食材种类,只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烹制,那么,小苏及家长的做法便完全没有问题。不要说据苏爸爸后来解释,“以其目前的经济条件,平时孩子只要喜欢吃都会买回来”,即便是家里不常吃,但为了孩子比赛获好成绩,也一点不为过。
其次,既然是比赛,谁不想让孩子赢得个好成绩。既然是“帝蟹做出来的菜品好看、漂亮,能吸引眼球”,那孩子和家长的选择就没有问题。
厨艺大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其评判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过程,二是结果。
过程就是洗菜、切菜、翻炒、装盘等技能是否熟练;结果就是成品菜的色、形、香、味、创意是否优质。
因此,评分的最后结果优差并不取决于食材高低,一个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炒蛋并不比一个拙劣的帝蟹得分更高。
所以,现在问题的实质并在于小苏家庭经济条件多么优渥?一只帝蟹价格有多么的高?而在于小苏对帝蟹洗、制、炒、品是否熟练?是否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成品是否色香味俱佳?
如果“帝蟹”烹制是小苏独立完成的,成品也无缺,那就应该为其打高分。
相反,即便孩子是最常见的西红柿炒蛋,如果制作技能不熟练,成品菜不美口,那也无法为其评高分。
现在的问题是,从视频来看,小苏的制作是相当熟练的,菜品也堪称的。试想,一个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不仅能经常吃帝蟹,更能对制作驾轻就熟,那么对于一般的西红柿炒鸡蛋相比也是能较好的完成的,这背后就是小苏虽然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但人家并没有富家富养,不劳动。
相反,我们一些平常人家的孩子,很多却是穷家富养,孩子别说连一个西红柿炒鸡蛋都不会,自己连煮鸡蛋都不会剥,鞋带都不会系,面对摆弄元帝蟹手法娴熟、摆盘精美的小苏,不值得反思吗?
还有,说小苏拿元帝蟹这样的高端食材来比赛,家长是在炫富,会引发其他学生和家长的攀比心,更是一种脱立现实生活的谬论。
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现实中不同人、不同家庭、不同地区在经济、生活等各方面是有差别的。就算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有人住别墅,有人开豪车,有人穿,而有人住平房,有人骑电动车,有人穿平民装……所有这些,都是无法遮掩的事实,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眼,有自己的耳,他们会听、会看、会思考……
所以,如果仅是在学校里,甚至在厨艺比赛这样狭隘的空间里,让孩子“平等”“普通”,无疑于掩耳盗铃,是没有多少作用的。
至于像平湖一柱这样平民百姓家的孩子看到人家的孩子吃元的一只帝蟹、穿千元服饰、坐宝马奔驰等会不会产生攀比心、虚荣心,不是取决于他人,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家庭教育,换言之,孩子的攀比心最主要的来源是家长,有攀比的家长定会有攀比的孩子,所以,与其祈求“不让别人吃元的一只帝蟹”,不如教育孩子正视现实,“把他人吃元的一只帝蟹”作为自己奋进拼搏的动力,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将来元的一只帝蟹也成为自己的家常便饭。
最后,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民百姓,平湖一柱,想说的是,他人炫富不打紧,自己穷不起最可怕!
(作者:李玉柱,本文为平湖一柱原创作品,欢迎指导,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