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鸡蛋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感到陌生,毕竟西红柿炒鸡蛋可能是大部分中国人所学会的第一个炒菜。
鸡蛋对于中国人们的生活来说,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如果细细一想就会发现,鸡蛋串联起了我们的一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世俗礼仪中充当着重要的起作用。
出生送鸡蛋,婚礼还要送鸡蛋,甚至有些地方丧葬习俗中也能见到鸡蛋。
小小的鸡蛋见证了我们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时刻,那么这枚小小鸡蛋到底有怎么样的魔力,能够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能够让我们的祖先为之倾倒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神奇的“蛋俗文化”。
天天见面的日常食物
如果计算冰箱里出现最高的食品,鸡蛋绝对可以位列前三名。
中国人的祖先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鸡蛋的各种吃法,蒸蛋羹、炒鸡蛋、煎鸡蛋等等,不胜枚举。同时,鸡蛋由于自身良好的相容性,与大部分的蔬菜搭配都丝毫不显得突兀。
当然除了良好的相容性,鸡蛋作为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成为祖先餐桌必备品也就不奇怪了。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年代里,鸡蛋作为一种比较容易获得的蛋白质来源,自然成了人们钟爱的食品,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肉食的获取都并不算是容易。
相反,虽然古代的鸡与今天的鸡是否完全相同还并不知晓,但是在中国考古可考证的证据显示,公元前年左右,鸡就被驯化成为家禽,这种早期就进入人类视野又没什么获取难度的食品,于是刻在了祖先的记忆中,代代流传下来。
今天鸡蛋在农村仍然是“大补”的食物,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的古老记忆的证据。
串联人一生的鸡蛋
出生时候的鸡蛋可能是因为诞生和“蛋生”的谐音梗,所以人们很喜欢把鸡蛋和生孩子这件事挂起钩来。
民间有这样的一句民谣:“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
这句话中的两个红鸡蛋并不是一个意思。
第一个红鸡蛋是在结婚时候送给新婚夫妇的,寄托的是希望新婚的夫妻早生贵子的意思,所以在民间,尤其是杭州一带,这种鸡蛋是送子的鸡蛋。
而第二个红鸡蛋则是孩子出生以后的“报喜蛋”,这是由夫妻俩送给附近的亲朋好友的报喜礼物,为的就是与亲人共同分享有了孩子的喜悦之情。
报喜蛋的数目和形式都有着特殊的讲究,出生的是男孩子则要送双数蛋,一般是6到8个,并且在鸡蛋一头点一个黑点,意思是大喜,女孩子则送奇数,一般5到7个,没有任何修饰,意思是小喜。
当然这种差异化的对待来源于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沿革,古代男孩子被认为是传宗接代的宝贝,而女孩子就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思想也体现在了报喜蛋上,流传下来。
婚嫁礼仪与鸡蛋鸡蛋在婚俗中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首先鸡蛋是一种委婉的表示是否中意对方的方式,在江西湘东,媒人提亲时候如果吃到了鸡蛋面就意味着女方有意愿结婚,相反如果清汤寡水的一碗白面,则是女方委婉表达拒绝。在壮族,则有着专门的碰蛋节,实际上这种碰蛋节就是相亲大会。
农历三月三,青年男女们汇聚一堂,年轻的小伙子会用手里的鸡蛋去碰心仪姑娘手里的鸡蛋,如果姑娘也愿意就会露出手里的鸡蛋,相反就会攥在手心里,拒绝小伙子。如果鸡蛋被碰破,两人会一起吃掉,充满了别样的浪漫气息。
生日必备的鸡蛋在蛋糕这个西洋物件出现之前,中国人的传统生日都离不开面条窝鸡蛋。
至今很多家中的老人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在生日当天,一根长长的长寿面寓意着健康长寿,这个习惯自唐朝开始就存在了。
至于生日吃鸡蛋的传统大致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说本来生日这天吃鸡蛋的应该是寿星的母亲,但是母亲总是要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于是就变成了寿星吃鸡蛋。
另一种就是说由于鸡蛋本身有着与出生相呼应的意味,于是在生日这天就有了吃鸡蛋的习俗,象征生日这一天。
说起来,虽然是巧合,但是即使是西方的蛋糕,蛋糕坯子也是使用极大作为主要原料来进行制作的,这虽然只是个神奇的巧合,但是鸡蛋在生日中的地位却是后无来者了。
丧礼中的鸡蛋到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鸡蛋依然要登台唱戏,扮演重要的角色。
丧礼时使用鸡蛋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比较常见的一种是老人过世,在灵前奉一碗米饭,并且插上三根筷子再放上两个鸡蛋这种鸡蛋,叫做倒头蛋,按照传统的说法可以佑护子孙,纳祥迎福。
当然有些地方忌讳每次吃两个鸡蛋的习惯也来源于这里。
至于有些少数民族,鸡蛋则是寄托着死者意愿的载体。
比如说在傣族,傣族挑选墓地时要孝子拿着鸡蛋在亡者面前祷告。祈求亡者的灵魂可以跟随自己一起挑选自己喜欢的墓地,在这之后,才能进入竜林(傣族的墓地群),然后将鸡蛋扔在地上,鸡蛋破碎证明死者愿意,否则就要另找地方。
如果恰巧碰碎在别人的坟头上,就要把旧棺木掘出,把死者替换进去。
鸡蛋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原因
易于获得一个东西天天出现,天天使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容易获得。
一个平民家庭甚至是贫困家庭,天天安格斯小牛排是不是很不现实。
所以说鸡蛋容易获取的特性为他能够成为许多条件下的必备产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创造了条件。
这一点可能在今天并不明显,但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鸡蛋恐怕是一种最容易获得又略显珍贵的食物了,于是吃鸡蛋就成了很多重要场合中的关键步骤。
圆满的征象众所周知,中国人很喜欢团圆和圆满的结局。
中华大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上曾经经历过无数的战乱和离别,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团圆是一种最朴素的期盼。
中国人喜欢圆形的传统并不仅仅体现在鸡蛋上面,像是中秋节,同样也是中国人将团圆寄托在了圆月之上。
鸡蛋这种中国人早期就能够接触的一种类圆形的食物,一样寄托了中国人圆满的希冀。在婚礼上食用鸡蛋就有着希望夫妻双方能够和谐圆满,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小小的鸡蛋,大大的内涵
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蛋已经不再像之前一样是珍贵的好东西了,但是现代的鸡蛋却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代表的是无形的爱。
孩子出生之前送给新婚夫妇的红鸡蛋,是出于长辈对晚辈的爱,希望他们早日能够拥有延续生命的下一代。
孩子出生后的报喜蛋,是父母对于骨肉的疼爱,用鸡蛋充当传递他们喜悦的使者。
长寿面里的荷包蛋,是我们的自爱,提醒自己无论生活多么艰苦,都要好好爱自己,好好努力生活。
其实平淡无华的鸡蛋也像这些爱一样,无声无息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我们难以察觉到他们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