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石山区的产业突围——旱作农业的壶关实践
旱地西红柿铺就壶关农民脱贫致富路。资料图
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地处太行山干石山区,山地面积占版图面积的80%。
这是一个贫困的山区,个村头顶着穷帽,名贫困群众渴望着小康。
这是一片干旱的地方,十年九春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
曾经的壶关,生态环境恶劣,人们生活贫穷,这寸草难生的干石山区,是怎样的荒凉和干旱。
但!壶关人不相信干石山区只能生长贫穷!对此难题,历届县委、县政府,无数壶关农人用永不服输的“疙瘩精神”持续了一场40年的接力赛。
从一个十年九旱、生态恶化的不毛之地,到一个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的宜居家园,壶关人民闯出了一条小康新路、谱写了一曲幸福欢歌。
六月的壶关,树木葳蕤,芳草碧绿。紫团山下,望不尽的莽莽苍苍,涌涌荡荡;郊沟河畔,望不尽的顷千绿色,万紫碧光。
行走在这广袤的田野上,阡陌纵横,到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在这里,一项项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农业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农业种植园勃发生机;在这里,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特色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农业异彩纷呈。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这一目标定位,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以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为主线,按照“稳产业、调结构、保质量、争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基本框架,全县农业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创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打好“科技创新牌”
6月中旬,在壶关县集店乡东关壁村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70余亩实施防雹网技术的西红柿梯田形成了晶莹的青纱帐,在山上山下、沟沟岔岔,连成了片、形成了带,一张张防雹网掩映在座座青山之间,美不胜收。
架杆、除草、施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种植户杨红芳一边施肥一边说:“别看这一小袋肥料,这可是超有机肥料,我们这里配备了24小时视频追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公司产品